请输入关键字
经合组织教育2030项目 “课程再设计国际比较”系列报告正式发布
时间:2020-11-27

加强对外教育交流是我国教育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风起云涌,产生了一批理念先进、时代鲜明、实施有效的经验。信息时代和国际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党和国家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和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作为服务国家课程改革的主要单位,以开放、合作、创新为基本理念,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新精神、新要求和新部署,紧跟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促进互联互通、互学互鉴,提升育人水平。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自2018年起参与OECD“未来教育与技能:教育2030”项目,先后在初中阶段课程图谱研制(CCM)、国家课程再设计国际比较研究(PQC)、数学课程文本分析研究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和贡献。

11月25-26日,OECD国际研讨会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召开。会议主会场设在俄罗斯莫斯科,来自中国、法国、瑞典、日本、韩国、立陶宛和以色列等20余个国家将近70名代表相聚云端,共同探讨疫情之下教育发展、交流有益经验。本次会议正式发布教育2030项目“课程再设计国际比较”系列报告(全六章)的第一、二章。

“课程再设计国际比较”系列报告由6个主题报告组成,详细介绍了一系列国家(地区)确定的优先课程问题,即:

学生学什么很重要:面向21世纪课程

课程超载:前进的道路

通过课程创新实现公平(即将发布,标题待定)

课程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即将发布,标题待定)

课程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即将发布,标题待定)

课程重新设计和实施的生态系统方法(即将发布,标题待定)

系列报告第一章围绕“面向21世纪课程: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加速发展,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挑战即机遇,探索面向学生的21世纪课程至关重要。本报告分别从当前焦点问题、确保每个孩子能从数字变革中受益、支持教师进行课程创新、面向未来学生的愿景:21世纪能力、课程改革周期的复杂性、经验教训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教师、家长、学生、政府机构等相关利益者提供当今课程与未来需求之间差距的有效解决路径。

系列报告第二章“课程超载:前进的道路”重点阐述了课程超载的复杂背景,即通常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由于课程在规定时间内涵盖的内容广度(科目数目以及在科目内教授的主题数目)和内容的深度(有多浅或深入)存在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的。课程超载的四个维度包括课程扩展、内容过载、感知过载、课程不平衡。为了避免课程超载及其后果,各国在课程重新设计过程中采取如调节学习时间、谨慎定义课程期望和难度、将主题或能力连接到学习领域等措施,并由此总结出五个经验:一是在学习领域的广度和内容知识的深度之间保持正确的平衡,二是确定重点、严谨和连贯作为关键的课程设计原则,三是自觉避免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四是政府要在详细的指导和自主性与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五是从狭隘地关注学业成绩转向全面长远学生发展。